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全球資訊網 關於本會 新聞公告 法令查詢 業務統計 政府資訊公開 業務申辦 服務與推廣
進入內容區塊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新聞稿

發布日期107/10/03

防災智慧化,APEC TEL 58會議關注物聯網等防救災新科技發展,第二天由俄羅斯舉辦「地震及水災監控系統之IoT應用」研討會,我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任秘書以APEC緊急應變工作小組(EPWG)共同主席身分受邀擔任講者,分享我國經驗-歷史資料

        儘管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如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在全球各地造成的損傷仍時有所聞,近年來甚至因氣候極端變異而有更嚴重的趨勢;俄羅斯於10月1日APEC TEL58會議期間舉辦「地震及水災監控系統之IoT應用」研討會,希望探討如何透過物聯網(IoT)的應用,提高災害的可預測性。

        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辦之APEC電信暨資訊工作小組(TELWG)第58次會議於9月30日至10月5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包含智慧城市、寬頻普及服務、數位素養、電子政府、數位經濟策略等多元議題,各經濟體並高度關注IoT之相關應用如防救災。

        在這場IoT防災研討會中,我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任秘書也以APEC緊急應變工作小組(EPWG)共同主席(Co-chair)的身分受邀擔任講者,分享我國經驗。

        李維森主任秘書於會中除分享有關APEC緊急應變工作小組的優先工作領域、各經濟體的能力建構以及協調合作工作之外,也提到隨著全球商業活動與都市化的發展,加上氣候變遷因素,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以及其所造成的風險都不斷增加。也因此IoT在災難預防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李主祕於會中分享我國的政策與實際執行經驗,討論如何透過IoT設備進行災險管理及災難預防,以減少災難來臨時所帶來的災害。

        研討會主持人Mr. Arseny Plossky表示,一般當大家談論到物聯網也就是IoT的應用時,都以其經濟或商業行為來進行討論。較少考慮到物聯網(IoT)技術可被用來拯救生命、保護人民財產安全、天災預防及救災。因此在此研討會中重點討論如何藉由IoT技術去偵測,觀察及預防地震、水災、海嘯及其他巨大氣候變遷。

        本場研討會也邀請到來自泰國、墨西哥、印度的各界專家學者進行分享,泰國代表展示目前在監控地震與海嘯的成果。主要是介紹泰國如何透過地震監測系統的架設,來觀察地震的發生並依照其嚴重等級來發布相關警告給民眾。

        墨西哥代表則主要分享如何規劃並架設災難警告系統。以墨西哥來說,目前有六個災難回報系統,因此如何整合此六大災難回報來源並確定其資料正確性,有極大的挑戰,需要透過專家學者制定很清楚的指引來幫助災難回報系統的整合及建立。 

        印度Kurukshetra大學之地球物理學系助理教授Dr. Manisha Sandhu,針對「決定型分析方法進行印度首都地區之地震危險性分析」提出報告◦ 他表示,地震之發生無法控制,因此社會必須學習應如何應對這些災難,其中首要目標是在地震監測之幫助下進行地震危險性分析◦ 地震的風險應針對危害程度(hazard)、脆弱性(vulnerability)及損害成本進行綜合評估,而大部分之風險可以透過實施預警系統, 改善並實施建築規範和建立斷層分布圖等方式減輕災情。

        施密特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IPE RAS)Dr. Prof. A. Lyubushin,則針對「最強地震之預測性問題與將IoT納入預測系統之觀點」報告。他指出,地殼這類型之複雜自然系統行為可能反映於監測系統之數據流內,透過持續蒐集全球觀測網路之地震站資訊,並進行每次地震事件之分析比對,當找到一致性之特徵行為時,通常即是災難之先兆。例如,他曾利用低頻地震噪訊(seismic noise)之變化,預測2011年之日本311地震。目前俄羅斯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已成立專責科學中心,深入分析傳統地球物理監測參數(地震噪訊、GPS、地球化學觀測)及物聯網感測器蒐集之其他物理性質參數與地震先兆之關聯性,期望可精準預測地震之時間、強度、震央。

        與會者認同,如何透過新科技的發展來協助預警、防救災、並降低天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並期盼未來加強各經濟體合作利用新科技防災增進人民生活。

 

連  絡 人:專門委員 梁伯州

連絡電話:02-3343-8104

行動電話:0920-453-928